May 30, 2010

[Logo] 約翰·海薩尼誕辰90週年


約翰·海薩尼 (JohnC.Harsanyi,1920年5月29日-2000年8月9日),又譯約翰·夏仙義,是一名
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的美籍經濟學家。他擁有猶太血統,是富裕藥商的獨子。 1994年,他獲得
諾貝爾經濟學獎。 2000年因老人癡呆症在美國柏克萊逝世。他是最著名的要數他對博弈論的研
究及博弈論應用於經濟學的貢獻。特別是他對不完備信息的博弈,即塞局博奕
(Bayesiangames)的高度創新分析。他的重要貢獻還包括博弈論與經濟推理在政治和道德哲學
(特別是功利主義倫理學)的應用。除此以外,他也對平衡選擇(equilibriumselection)作出貢
獻。他的貢獻令他於1994年和約翰·福布斯·納什及萊因哈德·澤爾騰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 繼續閱讀...

[Logo] 伊薩克·阿爾貝尼茲誕辰150週年


伊薩克·阿爾貝尼茲(Isaac Albeniz,1860—1909年),西班牙作曲家、鋼琴家。 1860年5月29
日生於西班牙東北部赫羅納的加泰羅尼亞地區,1909年5月18日逝於法國比利牛斯山附近的康博
萊班。 4歲在巴塞羅那的羅梅亞劇院開鋼琴獨奏音樂會,6歲到巴黎師從A. F.馬蒙泰爾學習,7
歲入馬德里音樂學院,12歲畢業獲鋼琴系一等獎。以後到西班牙和南北美各城市旅行演出。回歐
洲後,1874年入比利時布魯塞爾音樂學院深造,師從L.布拉桑。翌年在布達佩斯遇到李斯特,
受其指點,1880年已馳名歐美。在1880—1892年間他的作品已達 250首。這些作品雖然沒有採
用真正的民間曲調,但具有西班牙色彩。 1892年到倫敦,創作了西班牙題材的歌劇《佩比塔· 希
梅內斯》,獲得成功。 1893 年定居巴黎,在V.丹第、G.福雷、P.迪卡斯的影響下,創作更
趨成熟。

[+/-] 繼續閱讀...

May 28, 2010

[Logo] 米蘭科維奇誕辰131週年


米盧廷·米蘭科維奇(塞爾維亞語:МилутинМиланковић)1879年5月28日出身於達利,1958年
12月12日去世於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民間工程師和地球物理學家,因其冰河期理論聞名於世。

我們都知道米蘭科維奇(Milankovitch)曾經提出地球氣候變化的三個天文週期,分別是二萬
年、四萬年及十萬年週期,其中十萬年週期便是地球繞日軌道從最橢圓變到最圓又再變到最橢圓
所需的時間。而最近在Science上所發表的這篇文章則是利用了一根採自西南太平洋(West
Caroline Basin)的深海沈積物岩心,獲得大約二百二十五萬年來的地球磁場紀錄。

根據頻譜分析的結果顯示,地球磁場在磁傾角及地磁場強度的變化上,有很明顯的週期性變化,
頻率大約是每十萬年一次,這樣的結果和地球軌道變化的週期非常一致,同時磁傾角的變化和地
球軌道變化的模式也非常吻合,這是否意味了彼此的關連性呢?文中作者認為由於氣候的變化,
改變了地表的質量分佈(冰河的形成與消失),進而影響到地球自轉與地球的磁場變化,因此會
有這樣的關連性。

雖然作者強調這樣的紀錄是屬於全球性的偶極磁場(dipole field)而非區域性的非偶極磁場
(nondipole field)事件,可是從頻譜分析的結果來看,雖然磁傾角變化確實有很明顯的十萬年週
期,但是地磁場強度的變化就不見得吻合(甚至是很不吻合),因此要單以一根海洋岩心的紀錄
就作全球變化的推論,畢竟可信度還是值得懷疑的。

米蘭科維奇(Milankovitch)指出日-地關係的變化是造成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出現的主因。冰期形成
的主要原因是夏季(不是冬季)的太陽輻射量變弱,不足以溶化上一冬季留下的冰雪。使得冰雪
覆蓋區域逐年往低緯度區擴展。較廣的冰雪覆蓋區反射較多的太陽輻射,地表吸收的太陽輻射變
少,冰雪溶化量因此更形減少。此一『冰-反照率機制』產生的正回饋,使得冰雪覆蓋區逐年擴
大。描述有利於形成冰期與間冰期的日-地關係。適合冰期發展的日-地關係,為較小的黃赤交角
及位於遠日點的夏季。

如此一來,高緯度地區夏季所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小。相反的,如果是較大的黃赤交角及位於近
日點的夏季,高緯度地區夏季所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大,因此適合間冰期的發展。米蘭科維奇的
理論已為許多古氣候資料印證。

[+/-] 繼續閱讀...

May 27, 2010

[Logo] 阿根廷獨立200週年


阿根廷五月革命(西班牙文:La Revolución de Mayo)是發生在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的第一次獨
立運動。當時拿破倫入侵西班牙,推翻了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七世,任命自己的兄長約瑟夫為西班
牙國王,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拉普拉塔總督轄區(包括現在的阿根廷、玻利維亞、巴拉圭和
烏拉圭)喪失了宗主國的支持。 1810年5 月13日一批英國軍隊在蒙得維的亞登陸,證實了關於西
班牙形勢的流言是真實發生的。 5月25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立了政務會,推翻了拉普拉塔總
督。直到1816年阿根廷正式獨立。現在5月25日是阿根廷的獨立日,阿根廷的全國性節日。

[+/-] 繼續閱讀...

[Logo] 約旦國慶日


約旦哈希姆王國(The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位於亞洲西部,阿拉伯半島的西北,西與
巴勒斯坦、以色列為鄰,北與敘利亞接壤,東北與伊拉克交界,東南和南部與沙特阿拉伯相連。
約旦基本上是個內陸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約旦由英國代國際聯盟管理。 1921年,英國以約旦河為邊界,把巴勒斯坦分為
東西兩部分,西部仍稱巴勒斯坦,東部稱外約旦。英國在這裡設立了一個半自主的蘇旦國,立漢
志國王侯賽因次子阿卜杜拉一世為外約旦酋長國酋長。 1946年5月25日約旦獲得獨立,阿卜杜拉
登基為王(埃米爾),國名為外約旦哈希姆王國。 1950年4月,約旦河西岸和東岸合併稱為約旦
哈希姆王國。

[+/-] 繼續閱讀...

May 22, 2010

[Logo] Pac-Man30週年


Google Doodle又有新作 !慶祝PAC MAN(派克人)30週年,只要上Google Search就能看到並且聽到
PAC MAN(派克人),這真是前所未有的新體驗,Google Doodle又替大家帶來新奇與許多回憶呢 ! 多
年來,Google Doodle在Google谷歌網頁上搜索,用創意結合各項節慶等,創造了許多的樂趣與驚奇

[+/-] 繼續閱讀...

May 17, 2010

[Logo] Martin Kukučín's Birthday


Martin Kukučín(原名Matej Bencúr,1860年5月17日生於斯洛伐克的Jasenová村莊,1928年5月21
日逝於克羅地亞的帕克拉茨)是斯洛伐克散文作家,劇作家和政論家。他是斯洛伐克現實主義文學
的最顯著的代表,被認為是現代斯洛伐克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 繼續閱讀...

May 16, 2010

[Logo] 韓國教師節


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韓國也有教師節。韓國保持著東方儒家文明尊師重教的傳統,將教師節
安排在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月份--5月的最中間,5月15日。一年一度的教師節,旨在提倡尊重教師
權利、鼓舞教師士氣、提高教師的地位。

韓國的教師節起源於1963年,"全國青少年紅十字會中央學生協議會"將那年的5月26日定為教師
節,舉行"謝恩活動"。1965年,"大韓教育聯合會青少年倫理委員會"建議將教師節改為世宗大王
的誕辰日--5月15日,同年還創作了《教師節之歌》。1973年,教師節因政府實行"庶政刷新政策"
而被廢止,直到1982年重新啟動,並延續至今。

每逢教師節這一天,政府表彰為教育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教育工作者,學校裡舉辦各種文藝活
動、運動會、茶話會,學生給老師們佩戴康乃馨、贈送禮物,去看望退休或病中的老師、贈送慰
問品等等,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表達對老師的尊敬、愛戴與謝意。

[+/-] 繼續閱讀...

[Logo] 巴拉圭獨立日


1811 年5月15日時巴拉圭脫離西班牙獨立,由羅德里格斯(Jose Gaspar Rodriguez de Francia)
遂行獨裁統治。 1840年法學教授洛佩斯(Carlos Antonio Lopez)繼任後,始採較開放之政策,從
事農工商業各項建設。 1844年巴拉圭再設議會,已初具獨立國家規模。

[+/-] 繼續閱讀...

May 14, 2010

[Logo] 新加坡藝術節


新加坡藝術節是世界上少見的幾個完全由官方出資、主辦的國際性藝術節,這個藝術節屬於新加
坡國家藝術理事會(National Arts Council, NAC)重大的年度例行活動。有鑑於新加坡本身的多元
文化、以及國際化社會視野,這個藝術節的最大特色是:強調東西方的藝術並陳,同時又邀請傳
統與現代的團體一起在藝術節當中演出。

[+/-] 繼續閱讀...

May 13, 2010

[Logo] 德國父親節


在復活節後的第六個星期就是基督升天日。在德國,這個基督升天日本應該充滿宗教的氣氛,大家
上教堂好好歡度這個充滿聖靈的日子。可是,根據我老公的說法是基督升天回到牠父親的懷裡,因
此所有的男人也要如法炮製,跟父親相聚,跟男性朋友歡度這個如此具有意義的日子。跟我老公有
同樣想法的男人太多了,所以在這個基督升天日在德國就轉變成男人大肆慶祝的男人節或是所謂的
父親節!

[+/-] 繼續閱讀...

May 9, 2010

[Logo] 母親節


目前所知最早的母親節起源於古希臘。在這一天,古希臘人向希臘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其後17世
紀中葉,節日流傳到英國。在這一天里,出門在外的年青人會返家,送給母親一些小禮物。

美國的母親節由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1864-1948)發起,她終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親身
邊。安娜·賈維斯的母親心地善良,極富同情心,她提出應設立一個紀念日來紀念默默無聞做出奉
獻的母親們,可是這個願望尚未實現她就逝世了。她的女兒安娜·賈維斯於1907年開始舉辦活動,
申請將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節日。節日於1908年5月10日在美國的西維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正
式開始。1913年,美國國會確定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作為法定的母親節,並規定這一天家
家戶戶都要懸掛國旗,表達對母親的尊敬。而安娜·賈維斯的母親生前最愛的康乃馨也就成了美國
母親節的象徵。

[+/-] 繼續閱讀...

[Logo] 彼得潘作者詹姆斯·馬修·巴利爵士誕辰150週年


詹姆斯·馬修·巴利爵士,第一代從男爵,OM(英語:Sir James Matthew Barrie, 1st
Baronet,1860年5月9日-1937年6月19日),蘇格蘭小說家及劇作家,世界著名兒童文學《彼
得潘》的作者,1882年畢業於愛丁堡大學,曾擔任過記者;1895年移居倫敦,開始創作散文、小
說及劇本。

《彼得潘:不會長大的男孩》(Peter Pan: The Boy Who Wouldn't Grow Up)(1904)是蘇格
蘭小說家及劇作家詹姆斯·馬修·巴利(James Matthew Barrie,1860年—1937年)最為著名的劇
作,而《彼得潘與溫迪》(Peter Pan and Wendy)是他1911年將其小說化的小說題目。二者皆
講述了彼得潘,一個會飛的拒絕長大的頑皮男孩在永無島(Neverland)與溫迪以及她的弟弟們
的所遭遇到的各種歷險故事。

彼得潘的劇作於1904年12月27日在倫敦首演,由Nina Boucicault領銜主演。1905年於百老匯上
演,主演為Maude Adams。不久後由Marilyn Miller和Eva Le Gallienne參與演出的無聲電影於
1924年上映。此後這部劇作曾被改編為音樂劇,電視節目以及兩部有聲電影——其中1953年的電
影是由迪士尼出品的標準長度的動畫電影,另一部則是2003年的英國電影,以其華麗的場景及特
效著稱。彼得潘的舞台劇在英格蘭是以其最初的形式每年上演。而美國上演的則是1954年的音樂
劇版本,此版本因在電視上播出而流行。

小說於1911年首次發行。原版書包括由藝術家F. D. Bedford所繪製的一幅卷首插圖以及11幅黑白
插圖。如今小說出版多冠以《彼得潘與溫迪》之名,或僅僅是叫做Peter Pan。

1929年貝里將彼得潘作品的著作權捐贈給了倫敦的一間兒童醫院(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希望能將賺得的版稅用來救助兒童。然而這也使得彼得潘的版權問題複雜化。

[+/-] 繼續閱讀...

May 7, 2010

[Logo] 柴可夫斯基誕辰170週年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 月7日-1893年11 月6日),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其作品
也有一定的民族樂派特徵。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於父親的反對,
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以後在法院工作。22歲時柴可夫斯基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
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成績優異。畢業後,在尼可萊·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
的邀請下,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內向而且脆弱,感情豐富,他被認為有同性戀傾向,並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一
直試圖壓制,因此有意見認為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在與崇拜自己的女學生的婚姻破裂後,企圖
自殺,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國療養。這期間開始和一個熱愛音樂的俄國鐵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
(Nadezhda von Meck)通信。後來梅克夫人成為他的資助人,他後階段的許多作品都是獻給這位
夫人的。但奇妙的是兩個人從來沒有見過面。當他們十四年的書信往來因為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
產而終止時,柴可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獨自度過憂鬱的三年後於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
點重重,官方說法是他喝了帶有霍亂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據後來學者的考證,很有可能是
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殺。但是,這都只限於猜測,真的原因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在音樂創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風格創作了一部管弦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對於華格納音樂中的一些特性他卻很反感,認為華格納過
於重視管弦樂隊而忽略了聲樂,柴可夫斯基主張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歌劇,主導動機只用以描
寫心理感情等內在方面。

[+/-] 繼續閱讀...

May 6, 2010

[Logo] 2010年英國大選日


2010年英國大選(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 2010)於2010年5 月6日舉行,全英國各選
區為新一屆下議院選出全院議員。首相戈登·布朗於4月12日向英女王提出解散國會。

根據選區邊界委員會對英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選區的檢討,新一屆下議院議席總數由646席
增加至650席,但這個檢討不包括蘇格蘭選區,至於蘇格蘭對上一次的選區邊界檢討,則已在
2005年大選前夕進行。

在今次大選,執政工黨尋求第四度勝出大選,延續工黨自1997年以來的執政,並趁機會重拾近年
不斷下滑的民望。[3]在野保守黨方面則希望籍今次大選,重奪自1990年代失去的政壇領導地位
,尋求擊倒工黨上台掌政。至於下議院第三大黨自由民主黨雖然亦以上台掌政為最終目標,但
受實力所限,只能設法從兩大黨的競爭中得益,一旦大選只能組成一個沒有多數黨的議會,該黨
將可進一步強化其制衡角色。

除三大政黨以外,受到2007年蘇格蘭議會選舉勝出所鼓舞,蘇格蘭民族黨亦希望在大選取得20
席,以反映他們的政治訴求。同樣地,威爾斯黨也有意在威爾斯各選區有更好的表現。另外,不
少在地方選舉和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取得零星議席的政黨,包括英國獨立黨、綠黨與立場極右
的英國民族黨等等,都表態希望在大選分一杯羹。

這次也是戈登·布朗在2007年接替宣佈辭職的東尼·布萊爾出任首相以來,首次舉行的大選,亦是
保守黨黨魁大衛·大衛·卡麥隆與自由民主黨黨魁尼克·克萊格上任以來首個大選。

[+/-] 繼續閱讀...

May 5, 2010

[Logo] 西班牙庭院節


每年5月上旬,庭院節是科爾多瓦人最喜歡的節日之一,人們用十字形飾物裝飾廣場和街道,舉
行各種聚會和鬥牛表演。最重要的是進行庭院比賽,無論居民還是社會機構,只要擁有一座庭院
的都會參加,敞開平日關閉的大門,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維也納宮就是因為多次在庭院比賽中
獲獎而享有殊榮,百花巷的很多民居庭院也都曾經獲獎。

庭院節是科爾多瓦最熱鬧的節日,每年都會有大批遊客蜂擁而至,在此期間前往務必提前預訂酒
店。

[+/-] 繼續閱讀...

[Logo] 雨季泰國火箭節


泰國東北部地區一直以古老文明和風俗中心而著稱於世,當地至今仍然保存著很多泰國其他地區
沒有的民俗文化。 “火箭節”就是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

“火箭節”是泰國東北部民間祈雨的一種風俗儀式。根據當地的傳說,是天神創造了世界以及世間
萬物的神。他們相信在遠古時代,人類還可以和天神交流,但是後來天神發怒了就關閉了人類與
他交流的通道,把天與地之間的距離擴大。但是泰東北人還是信奉天神而且希望得到天神的保
佑。為了有媒介能與天神聯繫,表達人們對天神的信仰,人們就發明了一種名叫“棒飛”的土製火
箭,通過放火箭把人們的願望帶到天神那裡去。他們認為,天神知道了就會使大地上風調雨順,
從而給農民帶來好的收成。泰東北人民就是以這種方式來和天神交流的,並因此得以流傳了下
來,成為“火箭節”。

“火箭節”主要是在每年的5月或6月舉行,也就是雨季來臨前的時期。每逢這個時候,當地的農民
就會以村子為單位,用塑料管、竹子或木頭等簡易材料做成火箭進行發射火箭的比賽,以此來祈
求天空降雨,使他們獲得莊稼的豐收和生活的幸福。節日通常持續三天,第一天被稱為“Wan Suk
Dip”,儀式特徵是對Chao Pu的敬仰,城市之柱的靈魂。第二天是自製火箭遊行。人們抬著“火箭”
在寺廟的門堂周圍遊行直到到達發射地點以獲得神靈的保佑,每個火箭後面都會跟著舞蹈表演。
在第三天就是舉辦火箭發射比賽和選美比賽。那時便會有成百上千的“火箭”同時射向天空,場面
極為壯觀。如果哪一隊的“火箭”飛得最高,在空中停留的時間最長,那一組便是獲勝者,並獲得
豐厚的獎品。在這天清晨,還會舉行給僧人施捨、或給來參加“火箭節”的觀眾分發食物等活動。
節日期間,當地人還會邀請居住在其他府或其他村子的親朋好友一起來幫忙,從而進一步促進了
人們之間的團結和友誼。

點“火箭”的時候,他們會先發射用來占卜的“火箭”,以預測當年的農作物是否能獲得豐收。據
說,如果“火箭”點了沒有發射出去,預示著當年的雨水太多,低窪地方的農作物會歉收;如果“火
箭”發射出去了,到了半空中爆炸,就預示著當年將會有旱災;如果“火箭”被點燃之後,起飛非常
漂亮並且飛得很高,就預示著那個地方的農作物在當年將獲得豐收。泰國東北人民的生活方式與
“火箭節”有著很大的關聯。人們視聯合舉辦“火箭節”為大型活動,哪年天旱了就把 “火箭節”看做
大事來辦。因此可以說“火箭節”是人類與天神之間聯繫的橋樑,也是人們為求風調雨順的工具。
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它不僅可以聯絡各村子及鎮上的居民一同來愉悅,還可以使大家團結起來
共同完成事務,從而建立人們的友好情感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 繼續閱讀...

May 4, 2010

[Logo] 烏姆·庫勒蘇姆106週年誕辰


烏姆·庫勒蘇姆(1904年5 月4日-1975年2 月3日),埃及女歌手,音樂家和演員。她是阿拉伯世
界最知名的歌手之一,在阿拉伯語唱片界,她的專輯至今仍然銷量居高不下。

烏姆·庫勒蘇姆出生於代蓋赫利耶省(Ad Daqahliyah)的泰邁-澤海雷(Tamay-az-Zahayra),具體出
生日期不詳,可能是在5月4日。她年輕的時候就顯露出了超常的歌唱天賦。12歲的時候,他父親
將她裝扮成男孩,讓她跟著自己的小巡迴劇團去演出。四年後,她被小有名氣的歌手阿布·阿拉·穆
罕默德(Abou El Ala Mohamed)和著名魯特琴演奏家扎卡里亞·艾哈邁德(Zakaria Ahmed)發現。她
被邀請去開羅同他們一起演出。但烏姆到23歲才應允了邀請。在開羅她仍然裝扮成男孩在幾個小
劇院演出。她小心避開社交圈,也不涉及藝術界的生活方式。

差不多在那個時候,庫勒蘇姆遇到了兩個很重要的人。首先是艾哈邁德·拉米(Ahmed Rami),他
是個詩人,後來為她寫了137首歌。他還帶她進入了法語文學殿堂,因為他曾經在巴黎索邦大學
就讀。另一個是魯特琴音樂評論家穆罕默德·凱塞布吉(Mohamed El Kasabji),他介紹庫勒蘇姆到
阿拉伯戲劇宮去演出,在此庫勒蘇姆獲得第一次巨大的成功。1932年,她開始在大馬士革,巴格
達,貝魯特和的黎波里巡迴演出。1948年,埃及總統納賽爾會見了她,納賽爾毫不掩飾自己對她
的敬仰,很快就讓全埃及人民愛上了她。事實上,這種愛是相互的,因為庫勒蘇姆也是一個很愛
國的人。

同時,庫勒蘇姆也曾涉足表演界,但很快就放棄了,因為演出缺乏同受眾的個人和情感的交流。
1953年,庫勒蘇姆與哈桑·哈夫瑙伊(Hassen El Hafnaoui)結婚。婚後繼續從事演唱。1967年,法
國總統夏爾·戴高樂曾經電報向她致意。但是不久以後她即被確診患了腎炎。

庫勒蘇姆在尼羅河廣場舉行了最後一場演唱會。但醫療結果確定她的病無法手術治療。她搬到了
美國,在那裡得到了較好的治療。但1975年,當她重返祖國的時候,健康狀況已經不得不住院
了。2月3日,考兒蓀病逝於開羅。

[+/-] 繼續閱讀...

May 3, 2010

[Logo] 母親節


母親節是一個感謝母親的節日,而在世界各地的母親節的日期也會有所不同。匈牙利、葡萄牙、
西班牙,則是在5月第一個星期日,母親們在這一天裡通常會收到禮物;而在許多人心目中,康
乃馨被視作最為合適於獻給母親的鮮花之一。

目前所知最早的母親節起源於古希臘。在這一天,古希臘人向希臘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其後17世
紀中葉,節日流傳到英國。在這一天裡,出門在外的年青人會返家,送給母親一些小禮物。

美國的母親節由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1864-1948)發起,她終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親身
邊。安娜·賈維斯的母親心地善良,極富同情心,她提出應設立一個紀念日來紀念默默無聞做出奉
獻的母親們,可是這個願望尚未實現她就逝世了。她的女兒安娜·賈維斯於1907年開始舉辦活動,
申請將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節日。節日於1908 年5月10日在美國的西維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正
式開始。1913年,美國國會確定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作為法定的母親節,並規定這一天家
家戶戶都要懸掛國旗,表達對母親的尊敬。而安娜·賈維斯的母親生前最愛的康乃馨也就成了美國
母親節的象徵。

[+/-] 繼續閱讀...

May 2, 2010

[Logo] 勞動節


西元一八八四年十月七日,美國工人感於每日工作勞苦,作業時間過長,思有以改善待遇,發起
「三八制」運動;即向資本家要求每日工作八小時,教育八小時,休息八小時之運動。繼而在芝
加哥成立八小時協會,於一八八六年五月一日,舉行大罷工,參加示威運動者達二十萬人。雖不
幸釀成流血慘案,然「三八制」之運動,依然繼續發展。不久,美國資本家乃逐漸同意「三八
制」之推行,風聲所播,英法等國工人亦先後為之響應。

西元一八八九年召開第一次大會於法國巴黎,我國亦派代表參加,通過「勞動法案」,決定採取
同盟罷工及絕交為勞動階級之鬥爭手段。並由於法國國際社會黨代表之提議,通過以每年五月一
日為國際勞動紀念日。其後,每年五月一日,各就所在地舉行熱烈慶祝,而成為勞動界「三八
制」運動成功之紀念日,世稱「國際勞動節」,或「五一勞動節」,簡稱「勞動節」。

[+/-] 繼續閱讀...

May 1, 2010

[Logo] 上海世博會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Expo 2010 Shanghai China),簡稱上海世博會,是一個籌備中的
世界博覽會,計劃於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中國最大的城市、經濟中心上海舉行。本屆世
博會是中國首次舉辦的綜合性世界博覽會。博覽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

主辦機構預計吸引世界各地7000萬人次參觀者前往,總投資原計劃為300億美元,但由於全球經
濟危機,目前最新資料顯示,中國中央政府在上海世博會的總投資額達到450億美元,是世界博
覽會史上最大規模,同時也遠超於2008年在北京舉辦的第29屆奧運會。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