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米蘭科維奇誕辰131週年
米盧廷·米蘭科維奇(塞爾維亞語:МилутинМиланковић)1879年5月28日出身於達利,1958年
12月12日去世於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民間工程師和地球物理學家,因其冰河期理論聞名於世。
我們都知道米蘭科維奇(Milankovitch)曾經提出地球氣候變化的三個天文週期,分別是二萬
年、四萬年及十萬年週期,其中十萬年週期便是地球繞日軌道從最橢圓變到最圓又再變到最橢圓
所需的時間。而最近在Science上所發表的這篇文章則是利用了一根採自西南太平洋(West
Caroline Basin)的深海沈積物岩心,獲得大約二百二十五萬年來的地球磁場紀錄。
根據頻譜分析的結果顯示,地球磁場在磁傾角及地磁場強度的變化上,有很明顯的週期性變化,
頻率大約是每十萬年一次,這樣的結果和地球軌道變化的週期非常一致,同時磁傾角的變化和地
球軌道變化的模式也非常吻合,這是否意味了彼此的關連性呢?文中作者認為由於氣候的變化,
改變了地表的質量分佈(冰河的形成與消失),進而影響到地球自轉與地球的磁場變化,因此會
有這樣的關連性。
雖然作者強調這樣的紀錄是屬於全球性的偶極磁場(dipole field)而非區域性的非偶極磁場
(nondipole field)事件,可是從頻譜分析的結果來看,雖然磁傾角變化確實有很明顯的十萬年週
期,但是地磁場強度的變化就不見得吻合(甚至是很不吻合),因此要單以一根海洋岩心的紀錄
就作全球變化的推論,畢竟可信度還是值得懷疑的。
米蘭科維奇(Milankovitch)指出日-地關係的變化是造成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出現的主因。冰期形成
的主要原因是夏季(不是冬季)的太陽輻射量變弱,不足以溶化上一冬季留下的冰雪。使得冰雪
覆蓋區域逐年往低緯度區擴展。較廣的冰雪覆蓋區反射較多的太陽輻射,地表吸收的太陽輻射變
少,冰雪溶化量因此更形減少。此一『冰-反照率機制』產生的正回饋,使得冰雪覆蓋區逐年擴
大。描述有利於形成冰期與間冰期的日-地關係。適合冰期發展的日-地關係,為較小的黃赤交角
及位於遠日點的夏季。
如此一來,高緯度地區夏季所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小。相反的,如果是較大的黃赤交角及位於近
日點的夏季,高緯度地區夏季所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大,因此適合間冰期的發展。米蘭科維奇的
理論已為許多古氣候資料印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